學歷背景
- 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學位,1987年。
- 研究興趣
- 場發射槍穿透式電子顯微鏡
- 鋼材之相變態
- 晶體學和材料缺陷
- 電子材料之微觀結構性質
研究進展
- (TiMo)C 奈米結構沉澱在新的低合金高強度鋼
- GaN / InGaN量子井的缺陷界面
- Si基高K薄膜
- AISI 316lL不鏽鋼之沃斯田體極細線的機械穩 定性
- 核能材料的焊接熱影響區 - A533鋼
- 奈米結構的超變韌鐵及其回火行為研究
- 雙相鋼的相變態
重要獎項
- 1990年榮獲中華民國教育部優秀教獎章。
- 1990年榮獲台灣大學工程學院傑出教學獎。
- 1991年榮獲台灣大學工程學院傑出教學獎。
- 1992年榮獲台灣大學工程學院傑出教學獎。
- 2002年7月榮獲中華民國國際核能機構協會傑出研究獎。
- 2003年7月榮獲中華民國國際核能機構協會傑出研究獎。
- 1997年加入國際著名焊接學報「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lding and Joining」編輯委員會成員。
- 工業技術研究所顧問( 2002年 7月~ 2004年 6月)。
- 凱萊材料科技公司顧問( 1992年至今)。
楊教授於1978年獲得國立成功大學冶金和材料工程學士學位,1980年獲得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,1987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學位學位(在劍橋的3年研究獎學金是通過國家考試由中華民國教育部發給 )。於1988年2月進入國立台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並自1993年8月以來擔任教授至今。
楊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相變鋼、晶體結構、晶體缺陷以及半導體材料的穿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。他發表了80多篇國際期刊論文,亦是「透射電子顯微鏡的材料」和「介紹材料分析」 的共同作者。並於1990年獲教育部,1990年、1991年、1992年獲台灣大學頒發優秀教學獎,亦於2002年7月和2003年7月獲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頒發的核能材料的傑出研究獎。他是中國材料科學學會、日本金屬學會以及礦物、金屬 材料學會(TMS)的成員。1992年8月至1993年7月他在英國劍橋大學進行鎳基高溫合金的研究,且自1997年以來一直擔任國際著名焊接學報「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lding and Joining」 編委會的成員。
2001年8月,楊教授代表臺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向臺大申請架建一座300kV場發射電子槍穿透式電子顯微鏡(FEG-TEM),飛利浦Tecnai F30。該裝置配備STEM,EDX,能量過濾器( Gantan圖像過濾,gif格式)及高角環形暗場探測器。他已使用 200kV穿透射電子顯微鏡(JEM 2000 EXII)從事研究 15年,現在他使用這台先進的分析顯微鏡—Tecnai F30研究奈米結構的性質。